常常我們在進行NLP討論時,不管哪一種NLP任務都會偶爾聽到BOW這個詞,原來全名就是「Bag-of-words」由名稱就可以知道這是在處理NLP任務之前的基礎工事,將一整篇文章切碎成一段語句,甚至是最小單位的「詞」,而這些詞又如何表述關係或者進一步的使用,試圖讓機器可以理解我們人類的詞語,就是基於BOW發展而來的。
既然是進入NLP世界的基礎,那我們就不得不來仔細了解一番,為什麼會有此命名呢? 轉譯成中文又可以稱為「詞袋」,就想像成專門裝各類糖果的袋子,每一種糖果可能會重複出現幾次,那麼在袋中的糖果,將各種不同種類統計之後,就能夠得出哪些糖果甚至進一步分這些糖果的種類(軟、硬糖...),而詞也是同樣的道理,統計出詞頻、詞的特徵,進一步分析出這段語句中可能帶有哪些情緒(正向、負向...),基本上就是透過一套演算法或資料結構幫我們進行前處理,以利後續的NLP任務進行。
圖片來源 |
BOW的處理過程
- 建構詞彙表: 將袋中的詞整理成一張表,這張表涵蓋了所有的詞。
- 標示特徵向量: 使用詞彙表的單詞做為特徵,建構一個特徵向量,維度與詞彙表的大小相同。
- 統計詞頻。
- 編碼: 在每個維度標上出現次數,若無則填0。
不如動手做做看吧
安裝套件
- scikit-learn:用於機器學習的Python套件, 擅長分類、回歸、聚類、降維、模型選擇和預處理等機器學習任務的工具和算法。
- pandas: 對矩陣進行表格的處理。
- jieba: 斷詞, 對中文進行分詞。
!pip install scikit-learn
!pip install pandas
!pip install jieba
下載中文字型讓圖表可以顯示中文
請參考「
import matplotlib as mpl
import matplotlib.font_manager as fm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 下載繁體中文字型
!wget -O SourceHanSerifTW-VF.ttf https://github.com/adobe-fonts/source-han-serif/raw/release/Variable/TTF/Subset/SourceHanSerifTW-VF.ttf
# 加入字型檔
fm.fontManager.addfont('SourceHanSerifTW-VF.ttf')
# 設定字型
#
mpl.rc('font', family='Source Han Serif TW VF')
定義文本數據集以及對應的標籤
這個步驟主要將我們需要進行處理的文本進行一維陣列的儲存,並且假設我們已經斷詞完畢。
corpus = [
"我喜歡吃水果",
"他喜歡喝咖啡",
"我喜歡漫畫書",
"他喜歡看電影"
]
自訂分詞器
以jieba進行
import jieba
def tokenizer(text):
return list(jieba.cut(text))th
轉換成特徵向量
指定自訂的斷詞器
from sklearn.feature_extraction.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
# 創建 BOW 特徵提取器
vectorizer = CountVectorizer(tokenizer=tokenizer)
# 通過 BOW 特徵提取器將文本轉換為特徵向量
features = vectorizer.fit_transform(corpus)
檢視詞彙表
feature_names = vectorizer.get_feature_names_out()
feature_names
# array(['他', '吃水果', '喜歡', '喝咖啡', '我', '書', '漫畫', '看', '電影'], dtype=object)
檢視特徵向量
print(features.toarray())
[[0 1 1 0 1 0 0 0 0]
[1 0 1 1 0 0 0 0 0]
[0 0 1 0 1 1 1 0 0]
[1 0 1 0 0 0 0 1 1]]
藉由pandas進行表格呈現
import pandas as pd
df = pd.DataFrame(features.toarray(), columns=feature_names)
df
繪製詞頻圖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# 計算每個詞彙在所有句子中的總頻率
word_frequencies = features.sum(axis=0).A1
# 建立圖形
plt.figure(figsize=(10, 6))
plt.bar(range(len(feature_names)), word_frequencies)
plt.xticks(range(len(feature_names)), feature_names, rotation=45, fontsize=8)
plt.xlabel('詞彙')
plt.ylabel('頻率')
plt.title('詞彙頻率圖')
# 顯示圖形
plt.show()
圖片來源 |
今天的範例都在這裡「
如何使用請參閱「【Google Colab系列】台股分析預備式: Colab平台與Python如何擦出火花?」。
結語
原來BOW的概念如此簡單,我們常常被華麗的名詞給阻礙了前進的動力,仔細拆解每一個步驟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詞語,要讓機器讀懂也是不容易的,但動手實作之後,將每一步記錄起來,並重複學習就不是那麼困難了,讓我們持續學習NLP的技術吧! 下一章我們將來談談詞的向量與嵌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喜歡撰寫文章的你,不妨來了解一下:
Web3.0時代下為創作者、閱讀者打造的專屬共贏平台 - 為什麼要加入?
歡迎加入一起練習寫作,賺取知識!
留言
張貼留言